笔趣阁 > 一品武官 > 第31章 精耕细作 (一)

第31章 精耕细作 (一)


数日之后,洪山堡迎来了第一场秋雨,这是在即将结束夏季,初秋季节来临之际的秋雨!于是,洪山堡的秋耕开始。

        韩义召集百姓们,来到田间地头,带领百姓们开始耕田。包括已经安置的辽东难民,每户给予五亩地,作为立家之本。

        北方的小麦、高粱等作物一般是一年一季,自从万历年间引进了玉米、地瓜、土豆之后,粮食产值逐渐提升,要不是天灾**,大明的国运也不会衰落的这么快!

        洪山堡原有三十几户,四百余口人,兵丁一百余人,其中有五六十人的家眷都在洪山堡内,再加上七十余名辽东难民,共计人口为五百三十余人。

        按照明代人口田亩志的记载,天启年间全国有九百八十三万伍仟四百二十六户,有人口伍仟六十五万伍仟四百五十九口,七亿四千三百九十三万一千九百余亩,人均耕地面积为十四亩,按照这个数字,明代的耕地过了,大辫子糠稀时期的耕地面积,要不是天灾战乱,老百姓的日子过得应该还是不错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到了天启年间,军屯卫所的大量土地被地方豪强侵占,依托人脉网,大大限制了军屯开垦耕种的收成!导致明军数十年来,粮饷短缺,国家税收极为低下!因洪山堡是塞外边城,所耕种的土地,大多数不在土地黄册上记录,每户百姓约在五亩到十亩不等,是按照人口多少来决定的耕地多少,至少他们能够解决温饱,衣食无忧!

        恰恰因为没有登记在册,洪山堡的百姓们,饱受着历任管队官、守堡官压榨剥削,洪山堡的百姓一旦遭遇灾荒之年,只能是饿殍遍野!

        因此,在获得王遵臣奏请朝廷,免去洪山堡两年的赋税之后!正好可以借此恢复元气,多囤积粮食,以备不时之需!

        洪山堡的民屯即为军屯,算是军民两用,为了平衡洪山堡的粮食支出,韩义给每户的百姓分粮食种子。加上之前从方遇清那里领到的种粮,分别是高粱种子十石,小麦种子十五石。这看似有个千把斤粮食,平均分到每一户的手里面,根本剩不下多少。

        洪山堡现在有五十余户百姓了,加上兵丁杂役之类的,每户分到高粱种子二十斤,小麦种子三十斤!

        每户有个五亩到十亩地,这点种粮有些时候根本不够耕种的,为了来年有个好收成,只能各家自己再补贴一些粮种!

        待二十来副耕梨套上耕牛之后,进入田间开始耕作,整个洪山堡外的田地里,是一片忙碌的景象!

        为了防止有敌人偷袭,韩义命王龙在四周布置岗哨,并且让狼影卫十余人在业余时间认字写字,便于日后能够及时收情报!

        此刻,大部分兵丁都在军营内训练,按照韩义的训练要求不能停歇,由齐武看着他们,韩义也比较放心!至于农耕,就交给堡中的父老乡亲,和韩义、王龙他们来完成。

        “大人,您好歹也是洪山堡的总旗官,怎能够亲自扶犁耕种????”

        “呵呵!小龙,这有啥,咱们大家伙都是穷苦出身,耕地扶犁本就是咱们农民子弟的看家本领嘛!”

        韩义话是这样说,可要是真扶犁,就不是那么回事了!一开始,韩义累的腰酸背疼,过了半个多时辰,才慢慢的掌握扶犁的技巧。

        前面胡念祖牵着大水牛往前走,韩义在后面扶助耕梨,沿着直地沟往前走,扶犁不能扶歪了,若是扶歪了,整个一趟线的地笼子就要重新来过,耕地也是有技巧性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堡子中的男女老幼,都在自己的田间地头耕作,这些人除了要养活一家老小外,还要供给洪山堡军兵,其生活压力可想而知!

        北方气候寒冷,南北方以淮河与秦岭为分界线,北方一年一季,平均一年的粮食,以亩产大约在三百四十六斤,这还是年景收成好的时候,若是遇到干旱、蝗灾等天灾时,只恐怕连一半也收不到!

        在南方气候温暖,雨水充沛,气候较为湿润,一年两季耕种,粮食平均亩产约四百多斤,因为是一年两熟,所以粮食充盈。而北方一年一季,一遇到天灾**,粮食必然减产,这也是闹饥荒的原因之一!

        但是,洪山堡的耕地有一个好处,那就是周围全部都是沙土地,地质松软,便于耕织开垦,且有利于植物生长,只要保持水土平衡,粮食的产量,还是能够提高的。

        出了长城往北,一百多公里的塞北草原,这里的土壤只有地表面的一层土质,再往下多为沙土,一旦地表土层被破坏,就会被大风雨水冲刷的称谓一片戈壁荒漠般的大漠!这里的土壤,除了适合青草生长外,并不适合大面积开垦!

        洪山堡之所以能屹立于关外,饱经沧桑,也未曾被鞑子攻破。农耕屯垦是极其重要的保证,因为在洪山堡的北面,还有一条常年不干壑的河流,就是潵河!

        潵河是滦河的支流,距离洪山堡不远,潵河流经的方向是洪山口关、龙井关、汉儿庄一线,最后才汇入滦河,再有滦河入海!

        这条河流,常年水流湍急,一到雨季河水就会暴涨。因此,极其适合开垦灌溉!

        洪山堡虽然地处北塞,往北就是大漠鞑靼人出没的地方,但是,这条河流却饱经沧桑,究竟时间与环境的考验,未曾干涸过!

        天启年间,小冰河时期已经来临,夏季干旱少雨,温度极高,冬季异常寒冷,塞北就更不适合植物生长。但是,也没有到绝境的地步。

        京城周边的田地,除了皇家的子粒田之外,还有京官与富商的田产!但是,洪山堡、洪山口一线的土质算是依托长城内外的地表图土质,没有生多大变化!

        此时的大明北塞,并不像十七世纪中后期的辫子朝。因为大面积开垦塞北,导致土地沙化,水土流失!而明末士气,还没有到很严重的地步!因为,本朝非常注重对土地的利用与开垦,这就是明代万历年间,比辫子朝耕地面积要大的原因,懂得保护与利用,好过一味野蛮的开!

        为了能够帮助大家伙,尽快的完成秋耕种粮,韩义挨家挨户给他们扶犁耕种。他带领着王龙等人,一边扶犁,一边给百姓们讲精耕细作的方法。用了两日的功夫,各家的沙土田地已经翻地完成,

        洪山堡年纪最大长者,李大爷走到韩义跟前,说道:“大人啊,您这么不辞劳苦的为俺们耕种,俺们打心眼里感谢您!可是咱洪山堡的种粮不多,要想来年有何好收成,一是天公作美,二是种粮充足啊,三是防治蝗虫,这几年咱们这蝗灾可是把咱们害苦了,眼下俺们不怕种不完地,就怕来年春夏之时的蝗虫啊!”

        韩义说道:“李老爹,您老放心,到时我会派人在田间地头把守,随时注意蝗虫灾害,再拿出有利的办法,预防蝗灾!您刚才讲,倘若不下雨,咱这庄家因为旱灾,也就会欠收!这个倒是很容易,您看这潵河离咱洪山堡非常近,我早就打算开凿一条沟渠,便于解决洪山堡灌溉土地的事情。

        今儿,您老这么一说,这件事情,要提到日程上来!要想咱洪山堡的粮食获得收成,咱们还要保证土地,能够得到充分的养料,供麦苗生长。这就需要大量的粪便、尿液,以及锅底烧柴遗留的木炭灰,这可都是最纯正、最天然的土壤肥料啊·······”

        (本章完)


  (https://www.7722wx.com/html/20422/10825949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7722wx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7722w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