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元嘉烽火 > 第十六章 协商

第十六章 协商


  郑洞林因为郑羲的关系,还算把檀羽当自己人,所以语重心长地道:“为仪这做法不妥吧?就算你觉得我们是‘朋党为奸’,也不必投向另一个阵营啊?那步六孤父子,难道是什么好人吗?”

  他当然不知道黄龙就在旁边,所以说话也完全没有顾及黄龙的感受。黄龙听到这话,自然是脸显不悦神色,檀羽则连忙握住她手,示意她不要激动。

  待稳定住黄龙,檀羽这才将眼神看向了场中的各色人等。这其中,有之前他回乡时见到的众多乡老,也有一直在平城为官的各级政要。因为他在赵郡得月楼的表现,乡老们已经将他当成是赵郡的代表,所以即使他这样“忤逆”,许多人依然坚信他是有自己的道理的。但相反的,也有一些当时并不在场的官员,则对他产生了巨大的质疑。至于李灵,则脸色异常的平静,也许因为他早知檀羽的能力非凡,也许是出于某种天然的信任,他并没有像众士绅那样表现出愤慨。

  檀羽则一如既往地沉着,既然来到这里,他当然有信心应付所有的问题。只见他神情肃穆,语气铿锵地道:“朝堂的争斗,很多时候都需要必须的妥协。步六孤父子,以及他们身后的崔司徒,其势力遍及天下。像我身边的李欣兄,还有我的好友扬晚兄,都可算是步六孤父子一派。各位同乡,你们觉得应该怎样和他们对抗呢?”

  “呃……”众人听到他的质问,显然都没有确切的答案。他们又何尝不知道步六孤父子在朝中的影响力,何尝不知这么多年大家明争暗斗,并没有得到好的结果。

  于是郑洞林道:“不瞒为仪,在你来之前,我们一直在讨论这件事情。北朝鲜卑人本来是五胡中一个很有生气的族群,然而自入主中原以来,被这中原的繁华遮迷了眼,早没了当年的锐气。这些年他们固步自封、老态龙钟、千疮百孔,很大程度上,正是和他们原本的几大姓族之间的争权夺位密不可分。这其中,又以步六孤姓和独孤姓的争斗最为激烈。前日里曾接到李融太守的来信,李太守建议我们采用为仪在南朝的办法,将刑狱衙门分离开来,由民间组织清议,并选举出适合的官员。这样就可以有效地回避族群争斗,也让皇子间的争斗降低其影响力。不知为仪以为,这个建议可好么?”

  谁知檀羽竟连连摇头道:“不好,很不好!”

  众人闻言,无不大奇。郑洞林道:“这个模式本是为仪在南朝时践行的,而且现在看来,南朝的国力因此极大的提高,原本一直争斗不休的刘义隆和刘义康也因此尽弃前嫌,这不是很好的一个制度吗?为何为仪却说不好?”

  檀羽道:“南橘北枳,任何制度都有其适用的范围。我在南朝时,之所以让他们采取选举的制度,是因为南朝毕竟是传自魏晋,有选举清议的传统。其皇族争斗则是从其立国开始就有的,而且很长时间,这种争斗的局面都很难改变。北朝却不同,北朝是鲜卑人立国,鲜卑人对朝政有着天然的主导权。而且北朝的制度并不固定,各部尚书都是任由皇帝喜好而随意任用,没有固定的职官和俸禄。如果在北朝也实行类似于南朝的制度,那么很快的,某个鲜卑贵族就会将其它各部族全部压垮,最终一家独大、导致灭国。”

  众人听他说得确切,似乎很有道理,可又有些茫然,便不再有刚才质疑的神色,反而好奇他的结论是如何产生的。

  檀羽一边说,眼中一边看着众人。见众人已被引导而不再显出怀疑神色,他才微作一笑,续道:“我们所有人都十分了解一件事情,那就是趋利避害,只有大家抱成一个团,才能达成最大的利益。所以就像我们赵郡李氏,在鲜卑人主导的体系中,却形成了自己的一个固定派系。我相信,大家在这灵泉池的里坊聚会并没有谁牵头主导,而是大家共同的意愿。其实就像任何一个官员,他到一个地方从政,都要首先拜山头一样,我们每个人都会选择自己的群体加入,并自觉地服从其利益和领导。因此,如果某一个群体的力量超过了其它,那么它就将越来越壮大、而难以被制衡,这显然也就违背了选举的初衷。”

  他的学识能力,早已成为了普天下一等一的高手,加上前不久在崔绰那里学到的知识,此时的他早已远超常人,所以说出的话,也就很容易地说服了在场的所有人。就听郑洞林在旁顺从地问道:“那么为仪以为,我们应该怎么做呢?”

  檀羽道:“天下有才之人甚众,如何才能尽其所能、让每个人都发挥自身的特长呢?我想,只有四个字可以做到:广开言路。这里涉及到两个问题,第一,是要让寒门子弟有上位的空间,第二,是要让言论能够迅速通达,并有人充分讨论言论的好坏。所以,我们当然需要兼听则明,让不同派系的人都能在朝廷中枢拥有自己的位置。很多时候,两派双方的误会,都是源于缺乏沟通的缘故,只要沟通渠道顺畅,哪怕有时候会吵得面红耳赤,但最终的结果一定是最优的。这就是秦汉以来的‘廷议制度’,如若这个制度实行好了,必能使天下安定、万民幸福。”

  上一回,檀羽在拓跋焘面前犯颜直谏,正是在说下层的人才无法发挥自己的所长。那一番话,经过当时在场一些官员、随扈之口,早已传得平城尽人皆知。现在,檀羽就在这灵泉池,给出了他来解决这个问题的答案。

  “广开言路”,这是历代明君都必须要走的一条路。只有下情上达,才能兼听则明。中原的百姓其实就这样单纯,很多的怨气怒火,只要让他说出来,自然便泄去了一大半。方今天下,乱由中生,看起来这个国家就像一个火药桶,一点就着。所以司马飞龙、荀万秋等人正是利用了这样的现状,才能发动新北海帮作乱。而对于檀羽这样的儒者来说,他的最高目标,正是将这些个戾气消弭于无形。在他看来,“廷议制”,就是他能想到的唯一途径了。

  正如上一次在赵郡得月楼一样,檀羽的演说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这些同乡,也终于改变了他们想要选举制的初衷。

  这时候,方听见旁边李灵缓缓开言道:“既然贤侄说得这般笃定,那我们依他就是了。我们大家一起扶吴王殿下上位,让独孤尼入殿中、步六孤丽封王,共保北朝的江山永固。我这就让李璨他们回赵郡,组织我们赵郡人起兵,加入义军行列,为以后吴王的南征之战出力!”

  李灵本是赵郡乡饮酒礼的介宾,算得上是德高望众。既然他都已经发话表态,周遭各个官员自然不会有异议,此事就这样定了。

  檀羽见自己的计划终于得售,便向李灵躬身一礼,诚恳地道:“小侄这一路走来,多有师伯和各位同门的帮忙,真是多谢师伯的帮助和理解。等吴王登位,我也会劝他尽快恢复谏议大夫的任命,广纳天下人才、听其意见。也希望各位乡老们能鼎力支持这个小皇帝。”



  (https://www.7722wx.com/html/5677/4509410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7722wx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7722w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