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缆镇语录 > 鸡爪(附录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妙;)

鸡爪(附录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妙;)


  鸡爪
鸡爪,鸡的脚爪。那种红烧的肉鸡的鸡爪。也就是我们厂里食堂卖六角一只的那种。
打字机、打火机和BP机都爱吃鸡爪,因此相识以至相知真到相爱,因为我们都是男人,那爱就只好委屈一点叫友爱了。
打字机是我的外号。我平素爱好爬格子。一次到打字店复印稿件,见打字小姐撥的确斳、撥的确斳敲打键盘,屏上便显示出了一行行文字。于是梦想有朝一日有这样一台电脑打字机。可惜我收不高,又不善节约,到目前连个小钱也没积下来,只好在梦中撥的确斳、撥的确斳了。看来这小子一辈子只好用笔写东西了。
打火机是陕西人,这小子曾到温州某打火机厂打过工。认识不少打火机。什么汽油打火机,什么电炉丝打火机,什么气体打火机,什么电子打火机,只是这家伙从来没有买过一只打火机,哪怕是一元一只那种世界上最廉价的一次性气体打火机。他手上倒有一只,是我的,街上一企业为了推销产品在街头赠送的,可我从来没见他用来点过一次烟,他点烟全用火柴。当时我把打火机送给他时,他大叫:撥打字机大好人!斳
BP机是本地人,厂里发下工资,100%上交家中,买菜票用米同我们换,可是这小子有一个梦想:有朝一日,腰上别BP机,招摇过市!
开始时,米六角一斤,刚够卖一只鸡爪。BP机供应米,我们供应菜票。一个月下来,明显我们吃亏了。三个人一月菜票最少270元,全由我与打火机承担,BP机供应90斤米,折人民币54元,太便宜了这小子。
可是我们没有这样算,这样想,从来没有人提起这件事。
终于,一次BP机喝醉了酒,这小子被一瓶啤酒击败,那天BP机生日,我与打火机出资请客。BP机半哭说:撥我怎么这么不要脸,白吃人家也不脸红,天啊,我为什么要生在这穷家庭里,老天,不公平……不公平,太不公平,太……斳没有撥太斳完,人已扑通在地了。
我们又惊又怕。
BP机酒醒后,一切事又好象没有发生一样。
我们照样啃鸡爪。六角一只,米六角一斤。
不久,米直线上涨,七角一斤―――八角五分一斤―――一元一角一斤一直到一元二角一斤。鸡爪扔是六角一只。
这时,打火机和我却坐卧不安了,仿佛每天都在吃BP机的米似的。
BP机仍旧一个月90斤米,我们一月270元菜票。
还是没有人算这笔帐。
终于,米价涨到一元五角五分,鸡爪仍旧六角一只。
BP机还是一个月90斤米。
这是,我终于忍不住,与打火机算了一笔细帐,决定每个月被BP机45元。否则吃亏了他。
可是BP机死死不要。我们火了,三天理BP机,BP机终于接受了。
BP机有生以来首次请客,45元全花了。又被一瓶啤酒击败,醉笑道:撥我怎么这么不要脸,要了人家的钱,无耻啊,无耻,无……斳没有撥无斳完,人已倒地了。
酒醒,天在依旧。米价上涨马上被BP机家人得知,每月45元又要上交。我照旧日日啃鸡爪。鸡爪,永远六角一只。就象我们三人永远在一起。
附录:
〖帛书本〗:故恒无欲也,以观其妙;
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徼(yao,邀)。
〖通行本〗:故常无欲以观其妙  ,常有欲以观其徼  。
【大义】:一个“故”字,决定了这两句话应该是前四句话的一种小结。
31
前四句话基本描述了“道”的主要特点,其逻辑线条大致是:道,是运行变
化的;所以很难用一个“道”字去恒久命名它(但对于人类而言,理解和传播一
个事物的前提必须是先抽象命名它,所以,只好勉力为之了);道包含了两种特
性,分别是“虚空”和“存在”,一种是万物诞生前的状态,一种是诞生万物的
基础动因(虚空是不可感的,而存在则是一种物质或能量的表现,常人只能感知
存在的价值而往往忽视虚空之意义)。
而这两句是这样进行小结的:所以,如果能让自已保持不受欲望的驱使,就
可能观察出“道”的有序与美妙;而如果一直处于欲望的控制之下,则只能领悟
出一些“道”的日常功用了。
【阐述】:这两句话我首先要说的是“徼”字,几乎所有的版本都注音为“徼
(jiao,教)”,意思为“边界、边际”,名词。这是大错特错的!起因是因为
传世通行本《道德经》删字的缘故。帛书本中的“以观其所徼”被删除了一个“所”
字,或许是前代的注家为追求字数的对应而改吧,“观其妙”、“观其徼”字数
相等,读来朗朗上口,颇有骈文之感。但是,删了这个字后,则整句话的意思都
完全变了。在“所”之后,多为动词,另外,“徼”字的偏旁为双立人,甲骨文、
金文中这个偏旁的字多与行动有关,也多为动词。而“徼”字的本义就是动词,
意思为:抄袭、剽窃。
现在,我们可以明确的是,这里的“徼”字不该是名词,它是动词,因为前
面有个“所”字。那么,意思呢?当然不是它的本义,而是它的通假字“邀”字,
最初的古文一般同音的字其义亦同,所以,“徼”、“邀”、“要”是可以混用
的,但“徼”字这么使用时,读音却发生了变化,与“邀”、“要(腰)”同音,
其义为“求取、索取、探求”(不庶几,不要幸——《晏子春秋·内篇问下》。
孙星衍云:“要与徼通。”、要利之人,犯危何益?——《吕氏春秋·爱类》。
高诱注:“要,徼也。”)。基于这个发现,我特为“徼”字进行了注音,希望
能改变千年来的以讹传讹。
大家再来看一看“欲”字,非常明显,分开为“谷、欠”,异体字为“慾”,
望文即可生义,本义为有所不足,内心升起的贪欲(欲,贪欲也。——《说文》),
后泛指其他欲望。再回到“徼”字比对看看,“求取、索取”是不是“欲望”表
32
现在外的一种典型方式?
所以,“恒有欲也,以观其所徼(邀)”,应该才是这句话的正解。
还有必要解释一下“妙”字,大多数注家都认为它是精妙、精微的意思,而
“徼”字作名词时有边界、边际之意,所以正好一个是讲微观,一个是讲宏观。
但在“徼”字的意思明确之后,“妙”字也应以它的本义来进行解释,那就是美
好之意。这也体现了老子的思想,他认为那些务虚的、无用的探究才是值得提倡
的,反之,一切实用主义的努力都会沦为功用,是出于满足欲望的驱使。
这两句话中,明显彰显了老子“去欲”的思想,老子要求我们不要受欲望的
驱使,而要更多地“务虚”,不要“务实”。眼睛里只盯着事物的实际功用性,
就会不断受到欲望驱使,成为欲望的奴隶,回望人类的文明史,可不就是一部人
类欲望不断膨胀,不断被满足,然后又不断膨胀的历史吗!而人类的欲望是永无
止境的,让我们静下来想一想,所谓的人类文明史,真是人类不断推动向前的吗,
难道不是欲望驾驭着人类向前艰辛拱动着前行的吗?!
一种现在田间常见的“狗尾巴草”,在偶尔经历了一场天火之后,人类的先
民们发现它的种子被烤熟之后,不仅可以食用,且比平时采集到的生果子可口,
于是,生出了一种培育、种植它的欲望。需要说明的是,在刚刚培育它时,是根
本没有产量优势的,也就是说,先民们大概率只是追求其独特的口感与口味,这
才开始了现在被称之为“小麦”的种植,先民们对于口感的欲望开始得到了极大
的满足。但是,随着“狗尾巴草”经过一代代精心培育,不断变异、优化,后来,
产量居然也成为了一种优势之后,先民们又生出了新的欲望。应该说,在采猎时
代,先民们的收获并不稳定,难免就会有半饥半饱的时候,人类逐渐萎缩的盲肠
就是最好的佐证,盲肠的作用是研磨和消化高密度纤维物的,比如:植物根系或
块茎以及动物碎骨等。也就是说,先民们在收获不稳定时,是完全饥不择食的,
只要是能够被消化吸收的东西,就来者不拒,根本不会考虑其好吃不好吃的问题。
可一旦发现了“狗尾巴草”的产量大且稳定后,人类的欲望就从“好吃”发展到
了“吃饱且吃好”,就这样,我们民族的文明发展路径就被“狗尾巴草”锁定了:
首先是逐水而居(依赖灌溉;必须定居;承受洪水);其次是生活方式的巨大改
变(日出而作、日落而息;失去自由的天性;社会矛盾开始激化);
33
然后决定了我们数千年的社会体制,必须是奴隶社会或类奴隶社会(对抗洪水,
强权政治最容易滋生;对土地与人口的争夺,就是战乱与统一的循环);最重要
的是,它造成了我们的道德沦丧。要知道,在采猎时代,只有半饥半饱,但几乎
不会出现饥荒,因为盲肠没有失去作用,大自然中可食用的东西实在是太丰富了。
而一旦先民们被锁死在一小块土地上,但凡出现自然灾
害,农作物歉收,就会出现惨绝人寰的饥荒,人们易子而食的时候,道德与伦理
就毫无容身之处了。
所以,人类驯化小麦的过程,其实也是被小麦反驯化的过程。而这一切的源
头,就来自于人类的欲望。人类欲望这种东西,其最大的特点恰是永不会被真正
满足,当其阶段性地得到满足后,会很快生出一个更大的欲望来,驾驭着人类不
断为其披荆斩棘、砥砺前行。
站在这个角度来看,地球上最成功的生物,肯定不是人类,而是小麦!它们
中的一部分保持了天然原始的本色,仍在山野田间随风摇曳;另一部分则驯化了
人类,让人类付出艰辛,尽心精心地侍候它们,并将它的基因跨越大山大洋传播
向世界——它兼具了繁衍的广度,以及生命力的顽强!而人类只具有了广度,但
生命力却是无比脆弱的,随时面临灭绝危机。
《道德经》似乎早就看到人类受了欲望的驱使,其必然之命运。因此希望人
类能“恒无欲”,多一些“务虚之学”、“无用之学”,而不要“恒有欲”,致
力于“务实之学”、“学以致用”,总之,远离欲望,远离功用之学。
当代人形容科学技术的进步,有这么一个说法:科技,就是人类自身能力的
向外拓展。大致意思就是,人类的手臂不够有力,于是有了机械臂、起重机;人
34
类的双足不够迅捷,于是有了汽车、高铁;人类大脑的计算速度不够快,于是有
了计算器、电脑;人类的攻击力不足,于是有了各种武器……
看吧,哪一样离得了欲望!
当我终于理解了这个道理之后,对于朱子“存天理,灭人欲”的思想不由多
了一分敬意。之所以是敬意,是因为连孔子都承认人的欲望,他就说:“饮食男
女,人之大于存焉”嘛。而做为儒学后辈,朱熹敢于与孔子背道而驰,转身投入
道家老子的怀抱,这是需要大智的,因为他必须确信自己的观点正确;同时,“灭
人欲”这样极端反人性的提法,我不信朱子会不清楚将遭到世人多大的叱责与诘
难,要知道,连老子都只是“去欲”而已,绝口不提“灭欲”。朱熹之所以这么
做了,我个人以为,这是老子与朱子所处时代不同造成的差异,朱子所处时代,
我们已被文明绑架了千余年,许多结果都已清晰呈现,而老子之时,许多结局皆
出于推想而已,于是,朱子矫枉过正也就可以理解了,无论如何,这亦是需要大
勇的。如此大智大勇之人,朱熹当得起一个“子”字!
《道德经》第一章就开始讨论“欲”的问题,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:欲望,
是符合人性的,甚至就是组成人性的一部分。岂止是人类呢,自然界中所有生物,
生存和繁衍,都是其最基本之欲望,如果可以将本能亦归入欲望的话。所以,老
子提倡的是“去欲”,大致可理解为去除那些多余的欲望,能够做到“生存下去,
并将自己的基因传承下去”这两条就足矣。老子为我们指出的发展路径非常明确,
那就是拒绝文明,重回氏族时代。而关于“文明”,我是这样定义的:远古人类
所需的一切,都来自于大自然之馈赠,而一旦人类的吃穿用度,开始出自于自身,
那就意味着开始创造文明了,比如将“狗尾巴草”驯化为“小麦”,我们很快就
开始进入了农耕文明。老子在春秋时期就看清了人类文明的副作用(毁灭),也
看清了人类欲望的特性(永不知足),因此,他对我们当头棒喝,惜乎,没能唤
醒世人。
【翻译】:所以,如果能保持恒久不受欲望的驱动,就可以观察到天道之有
序与美妙;可如果一直受着欲望的驱使,则只能领悟到天道的世俗功用了。
35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  (https://www.7722wx.com/html/68925265/68631033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7722wx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7722wx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