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趣阁 > 缆镇语录 > 小 狗 子 正 传(附录《道德经》是经典吗?)

小 狗 子 正 传(附录《道德经》是经典吗?)


  小  狗  子  正  传
一、
河,在这里马马虎虎地转了个大大的弯,就叫大肚河。
村,乱七八糟三三两两地蹲着一些房子在河边,叫大肚村。
大肚河里有三多:鱼多,沙多,事故多。
大肚村里有一怪人,叫小狗子,也有三多:没娘,爹多,有三个;钓的鱼多;好运气多。
河与村之间的地带,当地人叫隔滩。隔滩也有三多;游人多,钓鱼的,踏青的,野炊的……路多,国道穿过,山路的起点,水路的终点,水陆皆有;柳树多,一律是垂杨,据说普通杨柳怎么种也种不活在这里。
这九多,都同小狗子沾亲带故,难分难解。说怪不怪。
说真却真。
二、
大肚村有个千百年相传的习俗:水中救了人之后,必成亲。
因此,小狗子救了三个爹:大肚河砂石厂厂长;大肚村村长;大肚中学校长。
不过,小狗子从来没想到要救个姐姐或妹妹,亦或是妈或老婆。当然,有女人落水也要救。
小狗子从小就只爱两样:钓鱼与救人。
小学一毕业,他妈一病归天,留下一间草房与他。
这一年,他在水中救了砂石厂厂长,叫过爹之后,厂长大发善心,供他读完初中。
初中毕业那一晚上,村长喝醉了,落了水,小狗子救了他,又有了个爹。村长说:“孩子,我无钱供你读书,就分间小耳房给你好了。”
也好,小狗子有了一间小耳房。
还是整日钓鱼。
钓到9月1日开学那天,钓到一个大人物。
大肚中学校长落了水,又被小狗子救起。
有了第三个爹。
校长比前两个爹更善心:“小狗子,我供你读完高中。”
小狗子也争气,成绩一直很好。
到高考前夕,他问校长:“爹,听说大学里没有钓鱼专业,俺不考了。”
“混帐,天下哪有钓鱼专业,大学里有水产专业,不是一样吗?”
“不,不一样。我得走”
说完,就走,一卷铺盖,告别了火气大发的第三个爹,回到第二个爹的小耳房。
照旧整日钓鱼。
第一个爹来看他:“小狗子,到我砂石厂来干吧!爹不会亏待你。”
“不,我喜欢钓鱼。”
“人,不能钓一世的鱼。”
“不。三爹(校长)说,天下三百六十行,行行出状元。我要做个钓鱼状元。”
“好了,好了。你做你的状元,我不管,没钱花时到我砂石厂找我。”
小狗子仍旧钓他的鱼。
三、
状元是有学问的,钓鱼状元同样也有学问。
小狗子说干就干,向三个爹每人借了一百元,专用来购买钓鱼书刊、订阅鱼类杂志,添置钓鱼用具。
有理论,有实践。理论同实践相结合,马克思主义在钓鱼上也适用,小狗子想。
日久,大肚河里的鱼也似乎同他建立了“大使级外交关系”。
哪里鱼多,哪里鱼大;哪里早上钩,哪里白天钓,哪里夜钓;哪时鱼咬钩马上跑,哪里鱼从来不咬钩,……诸如此类,小狗子梦中醒来,也能说个一清二楚。
至于生活,根本不在话下,除了种田,只要小狗子一出杆,一天三五斤鱼跑不了,提到市场,二三十元钱少不了。
当然,救人还是大事,不管大鱼咬钩,还是鱼已上钩,一听有人落水,他就奋不顾身下水救。
日久,小狗子的亲戚可多了,上至奶奶、爷爷,下到弟弟、侄儿。足足一个加强连。
远近十里,都知道大肚村有个小狗子,钓鱼多,救人多,亲戚多。
四、
小狗子是做梦也没想到,竟钓到一条美人鱼,而且嫁给了他。
那天,一群姑娘来这里野炊,大肚中学的实习生,师范里来的。
不妙的是,领头最漂亮的姑娘落了水,被小狗子救起。
当夜,那姑娘找到大肚中学校长,了解他干儿子的情况。
校长没多话:“你自去找人。他是个不务正业的人。”
三下五除二,那姑娘敲开小狗子的小耳房门。
“谁?”
“我是白天你救的那个人,叫水姑。”
“哟,进来。”
进门,小狗了正忙他的钓鱼理论,总结水温与钓鱼的关系。
这一夜,他们谈得很多很多。
水姑发现:小狗子总结出的东西几乎篇篇根有据,是实践中的产物,拿去发表,不成问题。
第二天下午,水姑带了两上同伴,来到小耳房。
“小狗子,你这些东西想不想拿去发表?”
“发什么表?发表不是我的事,这些东西发到哪里去?”
“有办法,而且是价值,我帮你改。”
“我没兴趣,这样好了,你们改,不懂地方问我。”
“好。”
三个姑娘动手,大笔一挥,把小狗子的东西稍稍理了理文字,润了色,加了题目,誊好,投到《中国淡水鱼》杂志。
署名时,犯了忌,“小狗子”三个字怎么上报?
还是水姑聪明,用“萧笱鲻”三字代。
水姑解释说:萧,百家姓里有;笱,一种竹制的捕鱼器具,唇宽而短,有的生活在海水和河水交界处,肉味美。这三个字同“小狗子”三字音近似,而且义同小狗子钓鱼有关。
征求小狗子意见,他提着鱼杆笑:“这是你们玩的文字游戏,也好。”
不久,《中国淡水鱼》发表了署名“单水姑、箫笱鲻”的《谈谈钓鱼与水温的关系》。
稿费75元,小狗子一分也没收,全给了水姑她们,每人25元。
接着,又把另外草稿也给她们,笑着说:“你们自个儿去玩文字游戏好了,我钓我的鱼。”
这次更不得了,两篇长文又发表:《钓杆的选择与上钩的关系》、《中国半山区小河鱼类的日夜活动》。后者还获得杂志举办的中国“姜尚杯”钓鱼征文大奖赛特等奖,奖金一万元。
接到汇款当夜,砂石厂被大水冲了个精光,听说第一个爹差点跳了河。
第二天,小狗子和水姑提着一大皮包大团结来到砂石厂厂长面前。
“爹,人在万事成。一万元钱,你收着,算是我借给你。重新开始吧!”
厂长“扑通”跪下,老泪如雨:“孩子,我不配做你爹!”
小狗子也“扑通”跪下,老泪如雨:“爹,你供我读完初中,这一万元钱又算什么,收下吧!”
水姑在一边发了呆。
天下的白日梦真多!
当天,砂石厂开始奠基重建。
第二天,《中国淡水鱼》杂志又发来一电报:邀请单水姑、箫笱鲻两同志到杭州参加中国钓鱼学术讨论会,一切费用由本刊负责。
去不去?问校长。
校长:“去,多带几篇论文去,水姑,我准你假,到时好好宣读。”
小狗子去怕,一是路不熟,二是自己的普通话水平实在太普通。
“听我的。杭州我已去过一回。不就是宣读论文嘛,好歹我也是个师范生啊!”
也好!杭州,西子湖畔某宾馆,水姑与小狗子的论文又一鸣惊人,一下子记者镁光灯签名如潮水涌来,用小狗子的话:“大肚河水也从来没有这么大过。”
这首先要归功于小狗子的论文。
加上水姑纯正的普通话与出色的发挥。
会一结束。
小狗子马上要逃回,因为有人要留他在杭州当钓鱼顾问,月薪一仟元。
回家的车上,水姑问小狗子:“回家第一件事,做什么?”
“钓鱼,半个月没摸钓杆了。”
“混帐!我说要钓条美人鱼,而且已经上钩!”
“什么,美人鱼上钩!”
“还不明白,打!”
“哎哟!噢……小狗子恍然大悟,抱着水姑吻了钓一条鱼的时间。”
到家,在小耳房里给他们订婚,由砂石厂长主持,村长、校长旁听。
日子过得真快!
不久,水姑实习结束,回到师范,小  狗子三天没有钓鱼,捧着水姑的照片笑。
仍旧钓他的鱼。
这下可忙了。
小狗子一回家,上到副县长,下到乡党委书记,凡是喜欢钓鱼的官儿都踏进他的小耳房。整天萧师傅长萧师傅短的。
小狗子被缠得没法。
决定成立县钓鱼协会他任会长,地址在他的小耳房。
决定公布前夕,砂石厂厂长在小狗子房里呆了一夜。
第二天,副县长登门索要钓鱼密诀。小狗子提出一个条件:早日批准他爹关于扩建砂石厂为建材公司的项目。副县长满口答应,小狗子亲自陪副县长到大肚河过了一天钓鱼瘾。下午副县长离去时,小狗子决定钓鱼协会会长让给副县长,自己出任副会长。
当夜,县电台播出钓鱼协会成立的事,欢迎大家踊跃参加。
一霎时,小狗子的小耳房挤破了门。
首先登门的是县电台的台长,他近水楼台先得月,昨夜他亲自播的启事。
好吧!要钓鱼经我给,你也要为我服务。
也好!
过了几个小时钓鱼瘾后,台长含笑而去。
第二天中午播出一稿:《大肚河边钓鱼状元》。
这一下,更不得了,小耳房的门真的挤破了。
电力公司经理、县招待所所长、工商局副局长……
一个个人物,有头有脸,好,来者不拒!
不久,大肚村的厂子如雨后春笋般闪出。
小狗子忙,也恨,也火。
他妈妈的,老子钓鱼救人的专业也给人家爪哇国去了。
这时,水姑毕业了,分到大肚中学,一开学,小狗子便与水姑宣布结婚,婚礼在大肚河举行,届时举行大肚河钓鱼节。
其日,副县长亲自光临,并主持婚礼;电台台长,带领记者二十余人,还拍了电视记录片。
钓鱼节举办当夜,大肚河夜市正式开张,由砂石厂厂长(这时已是建材公司经理了)剪彩。
一切轰轰烈烈。
一切有头有尾。
水姑来了以后,可以帮小狗子挡住这些不属于钓鱼救人的东西了。
大肚河边。
小狗子仍旧。
钓他的鱼,救他的人。
欲知后事,请看《小狗子后传》。
附录:
《道德经》是一本怎样的经典?  
说到《道德经》,就不得不说到它的版本问题。   首先,这本经典最初叫《老子》,和诸子百家中的《孟子》、《庄子》、《韩   非子》等没有区别,顺便一提,《韩非子》原来叫《韩子》,后来因为出了一个   唐宋八大家的韩愈,他被时人尊为“韩子”后,为以示区别,韩非才被称为“韩   非子”。
《道德经》完全是后人命名的,因其包含《道卷》和《德卷》两部。
其次,我们现在读到的《道德经》是所谓“传世通行版”,是由历代注家的  15   本子集成的,我们不研究训诂,我就不一一列举了。
总之,我是想让大家明白一   个事实,“通行本”可能已经偏离《老子》很远很远了。   近些年,随着考古学发现,出现了“郭店竹简本(战国楚墓出土)”和“马   王堆帛书本(汉墓出土)”。
其中,帛书本与通行本的差异不太大,最明显的区   别是先《德经》后《道经》,而竹简本的差异极大,全书仅有  1700  多字,且只   有《道经》没有《德经》。目前来看,竹简本应该是最接近《老子》祖本的,帛   书本与通行本应该是后世的拓展本,也就是说,是后人在祖本或竹简本的基础上,   不断添加进内容而成的文本(我称之为学术带私货)。
有学者进行了对比研究,   举出了竹简本《老子》的八个方面优势:   一、竹简本只论“道”不论“德”,仅一处出现“德”:“含德之厚者,比   喻赤子”,这非常符合老子的总体思想;   二、竹简本里,一千七百多言一气呵成,逻辑关系严密,而帛书本和通行本   中,章与章之间比较混乱,有时完全不搭;   三、帛书本和通行本经常性出现前后矛盾的情况,比如既提倡圣人,又说绝   圣弃智,这种情况在竹简本中没有出现,它的表达是非常明确与清晰的;   四、竹简本中不讲鬼神,而帛书本和通行本多次提到鬼神;   五、竹简本认为道是本体,而帛书本和通行本的一些章节中认为道是存在论。
这是哲学上的本体论和存在论,我们在详细解释时再进行具体阐述;   六、竹简本简洁不重复,简约而丰富,但帛书本和通行本中大量出现语意重   复、文字重复的情况;   七、竹简本并不批判儒家思想,如竹简本中的“绝巧弃利”,到了帛书本和   通行本中则成了“绝仁弃义”;   八、竹简本中语言优美且含义明晰,帛书本与通行本语言模糊、含义玄虚,   比如著名的那句“道生一、一生二、二生三、三生万物”,这其中的“一二三”   让世人无限猜测、众说纷纭,怎么解释的都有。 
我也简单对比了一番,认同该学者的结论,但很快我就犯难了,虽然我认为   竹简本《老子》更接近祖本,自己也偏爱它,但由于一直阅读的都是通行本,现   在猛一接触竹简本,感觉上看得就不是同一本书,那么,我该对哪本《老子》进  16   行解释呢?在认真思考了一番之后,我决定做一个大大的折衷:以帛书本《老子》   为蓝本,但顺序上依通行本《道德经》先“道”后“德”,竹简本甚至就没有“德   卷”嘛。我是这样考虑的,影响我们的是思想,而不是文本,通行本虽离祖本最   远,但毕竟一脉单传了两千多年,我们所接受和熟悉的其实是通行本里的那个老   子,如果此时贸然从战国楚墓里拉出一个老人并告诉大家:这才是真正的老子!   应该没有几个人会相信的。
不如就说现在这个老子,只不过,在介绍他的时候,   不断加入他的原貌介绍,大家会容易接受一些。那为什么会选帛书本而不是通行   本呢?因为这两个文本的差异不算太大,相对而言,帛书本经过的篡改会少很多,   比如《道德经》第一章里第一句:道可道,非常道,这是通行本;而帛书本原文   为:道可道,非恒道。这是因为到了汉代时,为了避讳汉文帝(刘恒)的名字,   改“恒”为“常”,这样的在我们当今看来毫无意义的修改,当然是越少越好。  
这就是我选择帛书本的原因。   在我的认识中,《道德经》可能是人类的第一本智慧之书,在老子之前,如   《易》、《黄帝内经》、《山海经》、《神农本草经》等应该已经存在,但上述   这些传世经典,或许根本就不是我们这一拨地球文明之产物,关于这个话题,在   《跟随江郎学中医——黄帝内经》里有较为详细的阐述,这里不再赘述。所以,   《道德经》的意义就更显重大,兼之老子的独特身份,他是国家资料档案馆的馆   长,是少数有机会接触到王朝最高机密的人。
我们知道,周公旦的伟大贡献是“制  17   礼作乐”,在我们的教科书里,一般侧重于说“礼”是“维护统治者等级制度的   政治准则、道德规范和各项典章制度的总称,后来发展为区分贵贱尊卑的等级教   条”,这样的说法固然不能算错,但是,它该如何解释形形色色的“礼器”,以   及围绕着国家大祭里的繁杂行为规范呢?其实,无论是“礼”还是“乐”,在当   时都只是祭祀的主要内容。对于当时的国家而言,最重要的两件事就是战争与祭   祀,所以,周公旦“一年救乱,二年克殷,三年践奄,四年建侯卫,五年营成周,   六年制礼乐,七年致政成王——《尚书大传》”,在彻底解决了战争问题后,他   马上着手恢复祭祀大典,你千万别认为这是古人的迷信,在君权神授的年代,祭   祀其实是君王的特权,只有他具有与“天地”进行沟通的资格,而祭祀时所必须   严格遵循的“礼”和“乐”,事实上是统治权正统正朔的表现。
而在我看来,它   应该还并不仅仅是一种外在的表现那么简单,甚至可以说,“礼”,包括了礼器、   流程、行为规范等;“乐”,包括乐曲、规模等,它们决定的其实是与天地沟通   是否有效的问题!是的,这种祭祀,这种与天地沟通的方式,曾经长期有效,这   也是为什么中华文明那么早熟的原因,因为总有一股超乎自然的能量,在引导着   我们的文明发展路径,而我所理解的“礼乐”,也可以称之为狭义的“礼乐”,   则类似于我们与“天地”沟通的密码——文明的密码。 
现在清楚了吗,王子朝奔楚带走的是什么?   老子到底是看到了什么机密,才会心如死槁地遁世不出?   孔子花费十三、四年时间只在一个小范围里打转,他是在求官还是在寻找?   当周王朝的典籍散佚民间之后,诸子百家兴起,这难道是一种巧合?   王子朝奔楚之后的周敬王,恰好是历史上划分春秋(称霸战)与战国(灭国   战)的分界线,这难道也是一种巧合?   王子朝的最后落脚点——今天的河南南阳周边,其后名人辈出:范蠡(政治、   军事、商贾)、张衡(发明)、张释之(法家)张仲景(医家)、晁错(政治、   文学)……当地人总结出的“四圣”有医圣——张仲景、智圣——诸葛亮、科圣   ——张衡、商圣——范蠡,这难道又是一种巧合?   这一切一切的疑问,或许就藏在《道德经》中,因为老子毕竟是少数窥破“天   机”的人,且是其中唯一留下文字的人!《道德经》在中华文化的历史地位上,   就此决定了,别无分号。 
18   谈《道德经》当然要先阐释一下“道德”。这里的道德可不是我们今日所用   之伦理道德、人伦道德,汉字是象形文字,每一个字最早就是一个画面,一个字   就代表一个完整的意思,所以那个时候是没有复合词的。“道”和“德”是完全   不同的两个意思。   “道”这个词,最初表示的是走在道上,可以望见迎面而来的人的脸,这当   然是笔直无遮挡的大道嘛;而“路”则是虽可能笔直,但望不见来人的脸,表示   有所遮蔽的路;至于“径”,那首先已经不是笔直的了,更看不到来人的脸。要   理解这个道理,须知道这么一个前提,在那个年代,无论是“道”、“路”还是   “径”,都不是人工铺出来,都只能是靠人踩出来的,所谓“世上本没有路,走   得人多了,也就成了路”是当时的真实写照。  
这样,大家再来重新理解一下,“道”就是在开阔的平原上,从此地到彼地,   两点之间直线最短,自然而然地、最省力省时便捷的,根本就不需要行路人去思   考,几乎靠本能就会做出的选择,就如同它本来就在那里一样,而且,是就必须   在那里,没有更优选择了。甚至,不是你在选择道,而似乎是道选择了你(道字   用做动词,就有“引导”之意,如孔子的“道千乘之国”)。因此,古人常常借   用“道”这个字来形容一种先验的、超验的存在,或者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   规律性、原则性的本体,最常用的就是“天道”、“地道”、“人道”等等,这   就是“道”了。   “德”的最初意思是眼睛望着前方的道路行走,甲骨文和金文的字形,都可   以非常明显地看出这个意思:目视前方行走,保持走在大道上。因此,最初的“德”   字有依从、遵循之意。   所以,《道德经》里的“道”,讲的应该就是宇宙与世界的真相;而“德”  19   字,说的是人们应该如何遵循天道去治理国家、去生活——这是我的理解,不一   定就正确,但希望能为大家增加一个思考的维度。   这里顺便说一下,后来出现的道教,将老子尊为祖师之一。
估计也就是从道   教兴起时才将《老子》改为《道德经》的,因为他们将《庄子》亦改为《南华经》   或《南华真经》,并一齐奉为道教经典。但事实上,老子与道教没有半毛钱关系,   就像李唐王朝奉老子为先祖的行为一样,都是往自己脸上贴金的行为。
我们知道,   李唐皇帝的身上有四分之三的鲜卑血统,和老子完全扯不上的;道教亦是,他们   追求的修仙炼丹那一套,完全违背了老子的思想,老子是连做人都没有意思,恨   不能回到原始的半人半兽时代,怎么可能会徒劳地去修仙呢!——修仙只是对世   俗生活的一种反动,但其底层逻辑仍旧是一种积极的态度,希望能够提升自己身   心灵的境界。而老子可不这样,他骨子里是一种彻底的反动与悲观,他的眼里甚   至没有道路,所以,竹简本的《老子》里当然不会有《德卷》嘛! 
最后,再说说西方人眼中的老子与《道德经》,这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老子   的《道德经》。   中西方哲学,用一对词汇表示再恰当不过了,“务实”与“务虚”。西方哲   学的源头是古希腊哲学,他们是“务虚”派,反之,中华哲学就是“务实”派(甚   至,除了老子,西方认为中华就没有哲学)。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区别呢?这是   一个非常大的话题,我这里只做简单解释——   人类所有的文字都是发轫于象形文字的,但只有中华一脉传承了下来,而其   他地方则都变成了拼音文字。
这是由于不同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,中华发源地在   中原地区,土地及气候等因素都非常适合于耕种,所以,我们进入了漫长的农耕   文明;而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环地中海周边地区,土地不太适于耕种,那么,这   种农耕文明根本就无法培育出来,但是,它却拥有非常理想的交通便利性,因此,   他们发展出了半农半商(半农耕半商业)的文明,地处欧、亚、非三大洲的交接   处,且四处通商,各地区的人来往特别多,文字不通语言不通,只能试着标注   对方的发音,长久下来,拼音文字就替代了各自的象形文字,为了便于交流经商   嘛。而中华文明由于地处一个几乎完全封闭的地域内(青藏高原、横断山脉、戈  20   壁沙漠、千里冰原、浩浩大洋),与外族没有形成交流,反而将象形文字保存并   发展了下来。
别小看这样一个小小变化,但它彻底决定了中西方人的思维模式。象形文字   由于每一个字就是一个画面、一个意思,所以说话行文不需要逻辑,甚至,我们   的文字系统一直都可以没有标点符号,现在所谓的主谓宾定状补、词类、词性什   么的,都是西方传入的东西;而拼音文字只表音不表意,如果没有严格的逻辑,   他们相互间根本听不懂对方到底说的是什么,于是,逻辑思维在他们的脑子中种   下了根。就这样,巨大的文明分化沿着各自的路径展开了。
有一句总结说得好:   中国人研究人与人的关系,希腊人研究人与物的关系,印度人研究人与神的关系。   中国哲学重点论述人伦,印度哲学重点在于宗教,只有西方哲学,他们争辩地球   中心还是太阳中心、时间是静止的还是流动的、地球是圆的还是平的,这些个无   用的东西,却促成他们发展出了科学这玩意儿。
他们先是提出一个假说,然后去   找证据证实它,而我们通过大量实际经验,不断升级技术,但却不会出现质的飞   跃。以车轱辘举例吧,黄帝叫轩辕氏,也就是会制作车轱辘的氏族,可是,直到  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时,我们当时的车轱辘跟黄帝时期几乎没有区别,只是肯定越   来越精致了,但是,连在车轱辘外包裹一层橡皮圈都没能做到。再比如,中华有   算术却没有数学,张衡发明了浑天仪却没能提出地心说,活字印刷术源于中国却   只让西方受益,太多太多,不忍列举——这一切,就在于思维模式的不同,我们   讲究“学以致用”,太务实了,所有的聪明才智都放在了实用性上,所以,一直   发展的都是技术,而没有科学;西方人务虚,且具有逻辑思维能力,他们异想天   开,往往是先提出一个理论模型,然后,技术就跟进了,这样,不断靠科学理论   (甚至还有哲学)在前方带路,某个时间点上,科技爆炸就发生了。
在哲学上的   情形也大致如此,需要说的是,在西方,哲学和科学是一回事(严格说,科学属   于哲学),而你看看现在的中国,哲学居然属于文科,所谓的“文史哲、数理化”   嘛。   好了,回到老子《道德经》来,大翻转来了——   据说,上世纪八十年代,数十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齐聚联合国大会,共同探讨   人类的未来,因为,他们都意识到了,西方文明已将全人类带入了末路穷途之中,  21   人类的系统性危机如达摩克里斯之剑随时落下,他们的结论出乎意料——人类,   必须重回二千年前,世界才有希望!这不是老子《道德经》的思想嘛,二千年前   的世界,那不是中华在世界之林中最强盛的时代嘛!正是基于这种认识,所以西   方很多学者都说,这个世纪会是属于中国人的!国人听了很是振奋,我却大摇其   头,为什么呢?因为,别说两千年了,哪怕只是两百年,连我们自己都回不去了,   我们凭什么能引领全人类重回两千年前呢! 
但是,我想说的就是,这恰恰就是我们必须重新研读老子《道德经》的原因。 
整个人类回不去了,但做为个体的人呢?《道德经》里是否隐藏着可以引领我们   的东西?卖个关子吧,我暂且不说。   还是据说,老子《道德经》在西方广受欢迎,它是中国书籍在国外翻译、出   版、销量都位列第一的畅销书。
在西方狭义哲学范畴里,老子是唯一称得上哲学   家的中国人。
还有,即便站在现在流行的“成功学”的角度,读懂《道德经》也   是大有裨益的,有人总结为:无孔子,无英雄之进取;无老子,无英雄之守成。  
我不知道其对错。
因为我不提供心灵鸡汤,我更愿意提供当头棒喝!


  (https://www.7722wx.com/html/68925265/68653292.html)


 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:www.7722wx.com。笔趣阁手机版阅读网址:wap.7722wx.com